山东利津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产业发展——
听夯号品非遗 黄河畔赶大集
本报记者 李 蕊
城事
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,地处黄河尾闾、渤海湾畔,因古城详细似凤凰,被称为“凤凰城”。
利津县地舆位置暗示图。
黄河与渤海的千年对话,塑造了利津的风雅基因。古代利津“内控黄河、外锁海运”,收获于瓦解的海河联运上风,迟缓酿成水陆船埠和商贸重镇。自春秋战国渠展煮海熬盐之盛况,到清代永阜盐场居山东八大盐场之冠,再到成片滩涂上筑起房台村庄,利津因河而生、因河而兴。河与城的故事还在这片地盘上延续,写下新的篇章。
民宿、影相、写生,房台村庄有了艺术范儿
走进利津县北宋镇佟家村,青石铺就的冷巷周折其间,一幢幢土壤夯筑的房台老屋静静伫立。写生画架与影相三脚架有序成列,来自好意思术院校的师生们酣醉其中,将古房台、老槐树和那饱经风雨的斑驳土墙收入画布与镜头。
房台村庄,是黄河在这片地盘绘就的特有东谈主文景不雅。生活在滩区的村民逐水而居、依水而生,为抵挡急流对房屋的侵袭,便用土壤夯筑起一个个高耸的村台,将房屋建在台基之上。
利津县高家村改进擢升后的村台。孟晓峰摄
2018年,利津县开启滩区旧村台改进擢升工程,把19个滩区村庄的零碎房台进行连片加固,排污管网铺设、谈路硬化等基础智商确立同步鞭策,佟家村恰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。
“在曩昔,垫台打夯是关乎生计的头等大事。村民们靠着肩挑车推,少许点堆积起生活的但愿。一家垒台,全村合力,皆声唱起夯号,彼此饱读劲加油。那种攥指成拳、互助朝上的精神,早已深深烙迹在匹夫的心底。”佟家村党支部布告佟振飞悲喜交加。
改进经过中,怎样开拓发展之路?利津县容身自己践诺,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旅途与新模式。佟家村全心保留的连片古房台,不仅成为展现滩区东谈主民过往生活的天真注脚,更承载着极具区域特点的东谈主文精神,成为村子发展旅游产业先天不足的资源。
“咱们鞭策黄河畔·佟家沿黄传统村庄保护开导面貌,对房台及房屋、树木等附着物进行合理收储诓骗,接踵建成民宿、黄河滩文化展示馆、黄河口体裁艺术创作基地等。如今,来自各地的学生和影相师、画家等艺术从业者,成为村里的常客。”佟振飞先容。
与古房台共同激活的,还有代代传承的老技巧。滩区遍地可见的芦苇、蒲草,老一辈常用来编制防汛用具,如今,佟家村成立编织合作社,社员们制作的坐墩儿、蒲团、储物筐等手工艺品,成为受到搭客爱重的特点礼品。
技巧东谈主在制作布鞋。利津县委宣传部供图
“如今,咱们的草编产物畅销海表里,村里的‘宝妈’和老年东谈主在家门口就能获利,每个月好像能收入2000元。”利津圆梦手工编织专科合作社社长唐恩好意思说。
踱步老街长巷,寻访特点非遗
从佟家村沿黄河而下,驱车行驶约40公里,抵达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。
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。薄华瑞摄
黄河夯号风气扮演现场,8个赤膊汉子头戴凉帽、脚蹬布鞋,合力拽动系着粗麻绳的石夯。跟着“哎嗨哟——沉重昂然哟”的夯号声划破漫空,石夯裹带着黄土重重砸向大地。
“夯号闲隙的是‘东谈主心皆,泰山移’,曩昔修堤筑坝,全靠这股子精气神。”黄河夯号代表性传承东谈见地希彬抹了把汗,持续说谈,“东谈主们用圆木拴上绳索叫‘木夯’,一东谈主扶把手,其他东谈主扯绳捶打地基,有东谈主哼着小调,大伙笔据节拍用劲,曲调越响、步子越皆。”
踱步老街长巷,黄河夯号在耳畔响起,老扬琴曲调咿呀婉转,剪纸技巧东谈主在窗棂下飞剪走纸,黄河澄泥陶印匠东谈主在曝晒陶坯……如今,这条老街巷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地标。
老街长巷非遗宣讲员正在直播。任万帅摄
明清时刻,盐窝镇笔名“盐窝街”,盐业发达、商号林立。后因黄河改谈,昔日盐场迟缓没落,盐田沦为盐碱地。
“以前东谈主均1.2亩地,每亩地一年挣不到1000元。”南岭村党支部布告陈召荣话锋一行,“老一辈守着盐碱地讨生活,直到文旅春风吹来了迤逦。”
非物资文化遗产伴河而生、绵延相传,利津县将与黄河有关的非遗搜罗起来,打造起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,当前已入驻黄河夯号、老扬琴、王家宫廷剪纸、黄河澄泥陶印等非遗面貌35个,沿街布设21家特点非遗店铺,设立流动摊位90余个。
“‘五一’假期,咱们共宽饶搭客10.9万东谈主次,带动旅游收入940多万元。”陈召荣说,“为阐述文旅会通的‘乘数效应’,咱们开展黄河非遗大集,日均宽饶搭客5000余东谈主次,单日最大宽饶搭客量达5万东谈主次。10支扮演军队年均上演400余场,为村民提供200余个事业岗亭。”2024年,“利津县集成鞭策非遗保护传承推动老街长巷融入当代生活”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比的文化和旅游界限更动翻新二十佳案例。
如今,老街长巷正悄然编织着簇新图景。“守好文化根脉,让传统武艺在时期海潮中灵通光彩,跟着文旅品牌的握续擦亮,黄河文化将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生生阻挡。”陈召荣说。
城标
黄河夯号 房台东谈主家
从青藏高原奔流而来的黄河,行至卑劣的利津,水势渐缓,泥沙与故事一同沉淀于此。千百年来,这里的东谈主们用夯歌与土壤对话,将明智夯进层层垒筑的房台。
利津境内,黄河延绵74公里,在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地盘为滩区,急流莅临时,可起到行洪、滞洪作用。联系词,居住其间的匹夫曾深受水灾困扰。为此,匹夫飞速取土、以土筑台,酿成房台这一特有的建筑形状。2018年,利津19个村的滩区旧村台改进擢升工程脱手,对原村台进行加固修缮。如今,保留的老房台成为黄河文化的载体,一块块夯土,诉说着滩区东谈主与河共生的明智。
夯土成台的豪举,塑造了滩区东谈主自立阻挡、攥指成拳的精神品格。当时,家家户户筑房台,打夯要唱黄河号子,“哎嗨哟,世东谈主皆心把台筑嘞”,夯歌一响,十里八乡来帮衬。由事业号子催生的文化追忆,如今化作非遗黄河夯号,在文旅会通中欢乐光彩。
我与一座城
我的心窝住着黄河 崔 光
我是新中国同龄东谈主,生在黄河畔,大坝下边没多远即是家;长在黄河畔,自小在河里游水;使命在黄河畔,一干到退休,从未离开利津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城。
江、河、淮、济,谓之“四渎”。眼下这座老城,是“四渎”之宗的黄河与“四渎”之一的济水轮换助长而生。
水的流聚,让老城灵动而又奥密。“巨海镇其北,清河绕其东,南有桑枣之饶,西通舟车之利,亦东方之腴地也……”说的是明清时刻的老城;“袖吞河色黄沉,窗纳海光绿一勺”,描述的是清代黄河决口于铜瓦厢之后的场景。尔后,利津“以一壤之地,纳沉之洪波”,调动了发展轨迹……
1958年,我视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利津最大的一次急流。那年我9岁,趁老奶奶不预防,悄悄地跑上了大堤,看到大柳树只透露了树梢,一条用多样各类的袋子垒成的子埝如故筑起,一阵阵号子此伏彼起,小姐、小伙、老伯,皆心合力与急流竭力起义……
其后,我到县黄河河务局使命。咱们当前看到的险工石坝,是新中国成立后迟缓由秸埽坝改成的。先是乱石坝,上世纪70年代又将乱石坝改为扣石坝。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,险工不但一齐石化,而况出现了丁扣、浆丁扣等多样险工坝体,大大增强了险工抗洪本领。
在王庄险工段,当地东谈主发明了一种抗击急流本领强、又相配好意思不雅的垒砌法——“席花缝”,石料咬茬丁用,幸免了直缝、对缝、咬牙缝,提高了坝体质地,这一发明其后获得践诺。
我的心窝住着黄河。退休后,基于对体裁和历史的好奇艳羡,我握续书写、记载黄河与家乡的风土情面,主编完成了《东营黄河志》《桑田碧海黄河口》等竹帛,为传承发达黄河文化持续孝敬力量。
(作家为黄河河口处置局原副调研员)
《东谈主民日报》(2025年5月8日 14版)